READING

在商业世界保持咖啡理想:专访香港Cupping Room赵家宝...

在商业世界保持咖啡理想:专访香港Cupping Room赵家宝

 

图片来源:赵家宝Facebook及Cupping Room

赵家宝(Kapo Chiu)在旧金山读书时被蓝瓶子咖啡馆(Blue Bottle Coffee)深深吸引。当时他读的是MBA,大概是把它当作一个商业模式的案例,心里想的是如何把它带到自己的家乡香港。那至少是2011年以前,精品咖啡在亚洲还是新鲜话题,百废待兴。

2011年,赵家宝在香港的赤柱开了第一家Cupping Room,也是在这一年,他第一次参加比赛:香港咖啡师大赛,拿到了亚军。如今,Cupping Room门店和烘豆中心分布在湾仔、上环和中环。这个看上去有点玩世不恭又酷酷的咖啡师,对商业世界、咖啡理想和国际赛事都有着独到的理解和看法。

Q: 你是如何进入咖啡行业的?说出你的故事。

A:在开Cupping Room之前,我除了去美国读书,还在餐饮行业工作了五年。Cupping Room不是我第一次创业的成果,我曾经开过一家咖啡与茶的饮品店,我个人觉得做得不好:定位不够专一、资金有限,选址也不理想。我把那家店的股份卖给合伙人之后就开始筹备Cupping Room。在这整个过程中,起初我以为我只是对开店啊探索零售模式这些感兴趣,后来渐渐意识到,钻进精品咖啡的世界里,了解那些专业的知识和文化,才是我的热情所在。

Q:通过Cupping Room,你希望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概念?

A:我和我的团队最初设想我们的咖啡馆背后的理念时,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在这里消费者可以喝到最棒的咖啡。当时,我们向全世界不同的烘豆厂采购咖啡豆,为我们的消费者提供一个不断变化的咖啡豆风味库,从而他们可以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这种模式,在当时的亚洲都是很少见的。现在我们虽然开始自己烘豆了,但是呈现多元的想法并没有改变。

Q:2011年,你开了自己的咖啡馆,又首次参加了比赛。当初参赛的考虑是什么?

A:有时候时机真是很玄妙的东西,它似乎预示了一切。那年我开了第一家咖啡馆,同时香港咖啡师大赛也第一次在香港举行。我觉得参加比赛会是一个学习和结识行业人脉的好机会,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咖啡馆品牌。也就是从那时候起,Cupping Room的发展似乎和比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了。

Q:从2011年到2017年,你几乎每年都参加比赛,但同时又要兼顾咖啡馆运营工作。在这样的一种工作强度中一路走来,你有怎样的感触?

A:2014年,我拿了WBC亚军之后曾经反思过比赛对我个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参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乃至金钱,如果只是一味参加,没有沉淀和反思的环节,长期下来是不会有太大的好处的。从2014年到2016年,我休整了一段时间没有参赛,因为我觉得比赛似乎不再能解决我在现实生活中经营咖啡馆时遇到问题了。提升放在顾客面前的那杯咖啡的质量,提升他们在咖啡馆空间内收获的体验质量,这些是我始终关注的问题。我希望在比赛中所获得的,可以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启发和资源。但是,当我开始自己烘焙豆子,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在此之上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突然找到了与行业交流的话题和欲望。于是,短暂休整之后,我又重回比赛了。

Q:Cupping Room在开启自己的烘豆业务之前,一直与美国的Sweet Bloom合作,采购他们的咖啡豆。可以说说你与他们的交情是怎么开始的吗?以及又为什么决定自己烘豆?

A:我和Sweet Bloom的创始人Andy Sprenger相识于2012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冲煮大赛。当时我是志愿者,他在参赛。他让我尝了他参赛用的咖啡豆(后来他凭借这个获得当年亚军,2014年我也靠这款豆子获得WBC亚军),我当时就觉得很惊艳,想着必须用在我的店里。没多久,我们得知Andy正在科罗拉多筹备自己的烘豆公司,也就是现在的Sweet Bloom。真是非常巧合,我们成了他的第一个批发客户。之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今Cupping Room已经成长到一定的规模,可以开启自己的烘豆事业了。但是和Sweet Bloom的关系并没有因此中断。我们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将共同在全世界采购生豆源,形成更强大的购买力,从而带来更多有利条件,比如获得更优的价格,和更快的消耗速度从而使得使用的每批豆子都更为新鲜。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打造一杯更加好喝的咖啡;这是我们不变的共同愿望。


RELATED POST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