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seed to cup | 种子和四十双手

当你在品尝一杯咖啡的时候

你在想什么?

迷恋它的香气、回味它的味道、抑或好奇它背后的故事?或许你还不知道,当一杯咖啡完整地呈现在你面前时,它实则已经经过40双手的辛勤劳作,从最初的栽种、发芽,到摘取、筛选、处理,再至烘焙和冲煮制作,都离不开这40双手。虽然数字只是个概论,但无疑向我们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流传最为广泛传说当属“牧童传说”。

公元六至八世纪的埃塞俄比亚,牧童卡迪(Kaldi)在放羊时,发现自己的羊群突然莫名兴奋、活蹦乱跳,发现它们吃了一种不知名的红果,于是卡迪也试着品尝,发现没过多久便倦意全无。附近清真寺的长老得知后,亲自尝试,并得到默罕穆德的托梦,将红果入水煮开后饮用,果然精神百倍。从此,红果醒脑的消息不胫而走。

著有被誉为咖啡界“圣经”《咖啡学》的韩怀宗老师对这一传说进行了考证,发现“牧童传说”只是17至18世纪欧洲文人为争夺咖啡起源解释权下的产物,不免让人大跌眼镜。

目前最具说服力的故事,则要提起近期被推上道德评论浪尖的“麝香猫咖啡”。据传,咖啡豆最早由非洲中部的麝香猫带来埃塞俄比亚(当时为盖拉族的地盘),然后经过栽培,阿拉伯人又将种子带到也门,从而广为人知。

在历史的长河中,初有盖拉族嚼食红果树叶以提神,再有波斯名医以此如药,甚至郑和下西洋都为咖啡传播助力不少,我们或许很难最终确定咖啡究竟起源于哪里,但无数悠远又神秘的故事为后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一探这红色果实的奥秘

种子:双手孕育的生命

咖啡属下有多达70种咖啡树种,其中以阿拉比卡种(Arabica)和卡内弗拉种(Canephora)最为广为人知。说起卡内佛拉种或许还有些茫然,但提及它的分支之一的罗布斯塔种(Robusta)就一定不陌生。

刚摘下来的咖啡果因外形酷似樱桃,故而有个好听的别名——“咖啡樱桃Coffee Cherry”。一颗咖啡树从种植至收获需要约3年的时间,以阿拉比卡种为例,开花至结果耗时需9个月,而在咖啡果成熟后,必须在2个月内完成采摘。

经验丰富的咖啡农将种子栽植于高海拔与微型气候区,通常位于以赤道为中心,南北纬25度之间的热带或亚热带,因而这一地带又被称为“咖啡带”。

经过咖啡农的精心培育,种子发芽、成树,从纯白的花朵变成火红的果实,其中投入的不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精力和时间。咖啡农必须与多变的气候环境抗衡、寻找优质的水源、排除意外的大自然影响,最终才能收获硕果累累。


育苗

播种于苗床后,种子将在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内发芽,长至一定高度后即可移植至种植园中,在不会受到强烈阳光直射的地方继续生长。此时需要注意及时浇水、施肥、除草,以及防治病虫害。


成树

大约3年后即可成树,并开始结出白色的花朵。

开花

旱季过后雨天,就是咖啡树开花的信号,花朵异常美丽,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架势,带着宛如茉莉花的香气,沁人心脾。但是花季非常短,持续2-3天后便凋谢,开始结果。


结果

最初的果实是小小的、青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慢慢变大,最后变成红色的果实(由于种类不同,有的果实呈现黄色/深褐色)。然后迎来众人期盼的大采收季节。


收获

由于种植地区不同,收获时间也随之改变。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l 赤道以北地区(如埃塞俄比亚和中美洲):一般于9月-11月收获一次

l 赤道以南地区(如巴西和津巴布韦Zimbabwe):主要集中在4月或5月,收获期可延长至8月

l 赤道地区(如乌干达Uganda和哥伦比亚Columbia):全年都能采收,尤其是那些善、用不同海拔高度优势的种植园,一年内都能收获新品种咖啡。

绝大多数的咖啡果都经由人工采摘。为了保证咖啡的品质,采摘者需要分辨出哪些果实适宜收获,并一颗一颗亲手从树上摘下,这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这个科技浪潮席卷而来的时代,如此人情味的手工作业显得弥足珍贵。

一般每个农场平均每个采摘工一天能采摘50-100公斤咖啡果,然而经过后期处理,其中只有20%能制作成真正的咖啡豆,咖啡豆装在标准重量为45-60公斤的袋子里。如此算来,一名咖啡工人装满一袋咖啡豆需耗时3-6天的时间,而这些重量决定了工人的工资。曾有人计算过,一个种植园或农场收获时花费的费用是全年总费用的一半,即便如此,分到每位咖啡工人手上的工资也仅能满足温饱

据不完全统计
咖啡传播至全世界用了约480年
走遍亚洲只花了24年时间
全球约有2500万人投身咖啡业
800多支原始咖啡风味
仅仅源自全世界24个主要种植国

下面,我们来说说
现代世界上十大知名咖啡原产地

1. 埃塞俄比亚Ethiopia
作为世界咖啡的起源,埃塞俄比亚无疑是世界优质咖啡的源头。这里的人们至今保留着采摘野生咖啡豆的传统。位于北纬3°-14°之间,海拔超过1500米的咖啡庄园,有着举世无双的丰富栽培系统。全境可分为九大产区,其中包含西达摩、耶加雪啡、哈拉、林姆、金比这五大耳熟能详的精品产区。
2. 肯尼亚Kenya
尽管与埃塞俄比亚接壤,但肯尼亚的咖啡之路起步较晚。19世纪的阿拉伯先驱就将咖啡豆带到肯尼亚,却因与当地人的流血冲突而作罢。20世纪初开始正式引进咖啡豆,以波本种为主,全水洗的处理方式以及山区的低气温,造就了肯尼亚独特的莓香、奔放的酸度。
3. 哥伦比亚Colombia
以卡杜拉种和混血哥伦比亚种为主。哥国产地的丰富地貌和微型气候造就了其风格多样化,得天独厚的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是精品咖啡生长的绝佳条件,因此涌现了许多咖啡农独立种植、采摘、加工的种植地。
4. 危地马拉Guatemala
相较于以上,这是一片被山川湖海围绕的小面积产地,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坐拥热带雨林、火山地质、高原纵谷,以及全境三百多种微型气候”(摘自韩怀宗《新版咖啡学》)的危地马拉咖啡有着层次分明的饱满口感,独树一帜。
5.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
哥斯达黎加的咖啡业起航甚早,咖啡农能在这里享有极高的地位,可谓咖啡者的天堂。而且哥斯达黎加的法律规定只允许栽种阿拉比卡种咖啡,也是世界罕见。优质的哥斯达黎加咖啡豆被称为“特硬豆”,可承受海拔1500米以上的种植条件,除了传统水洗法,哥斯达黎加还独创“Honey Coffee”半日晒处理法,使咖啡风味具有风格明亮、甜度极佳等特点。

6. 洪都拉斯Honduras
看似冷门的咖啡产地,由于动荡的时局,洪都拉斯的咖啡对很多人来说还相对陌生,但却是中美洲最主要的咖啡出口国之一,出口量也仅次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的咖啡有两种最为知名:生长在海拔100-1500米的“高地咖啡”,及生长在海拔1500-2000米的代表洪都拉斯最高级别的“特选高地咖啡”,平衡的口感为这里的咖啡豆大大加分,酸苦适中,截然不同。
7.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说起印尼,除了颇具争议的麝香猫咖啡,这里还有来自苏门答腊的(巴塔克)曼特宁。两者成为了印尼精品咖啡的代名词,独具药草、林木沉香的曼特宁生长在誉为“香料岛”之称的苏门答腊,无怪乎其独特风味了。黄金曼特宁口感醇厚,甜味丰富;陈年曼特宁喝起来更是甜如蜜。
8. 卢旺达Rwanda
发展颇为迅速的产区,已经跻身于可以举办国际咖啡赛事的明星产区之列。“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卢旺达种植的阿拉比卡咖啡就以其独特的水果甜味和浓郁的青草芳香享誉世界。”(摘自中国咖啡网)同时拥有高海拔和肥沃火山土的优势,造就了卢旺达咖啡清爽、明朗、果味十足的风味。
9. 巴拿马Panama
独独一支“艺妓”(Geisha瑰夏),就能登峰造顶,这是巴拿马咖啡留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印象。在2007年5月,在美国精品咖啡协会举办的“烘焙者杯测大赛”中,巴拿马瑰夏一举获得了“世界最佳咖啡”的殊荣,更以130美元/磅的高价拍卖成交,创下世界新高。在世界舞台如鱼得水的瑰夏有着浓郁的柑橘香、茉莉香等馥郁花香,果酸明亮多变。虽然巴拿马产地的产量不大,但咖啡界早有“巴拿马一豆抵三豆”一说,可见其质量之高。
10.  美国夏威夷(UnitedStates)
终于来到了咖啡消费第一的国度,作为美国唯一的咖啡产地,夏威夷出品的咖啡豆战绩不俗。其中,夏威夷柯娜(Kona)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低海拔咖啡之后”,有着柔和明亮的酸香,口感更为干净优雅。

在第三波咖啡浪潮袭来之际,为追求更好的精品咖啡风味,越来越多的咖啡师、生豆商开始对小产区的独特风味青眼相加,为此,他们会联合咖啡农和庄主一同进行人为的改造,试图改变部分生长环境、温度等外界因素,以获得独一无二的咖啡豆。这一做法在世界级赛场上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刚刚获得2015年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殊荣的Sasa Sestic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与Finca Santuario的哥伦比亚庄主Camilo Merizalde为了寻找理想中的风味,在培育咖啡时搭建起了特殊的遮阳装置,以保证这小批量的珍贵咖啡不被晒伤,从而获得4%的额外糖分。最终获得了比赛中所使用的Finca Las Nubes咖啡豆。

在组成咖啡产业链的所有人中

谁是最重要的那一环?

或许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

咖啡农、咖啡工人、庄园主、咖啡师……

让我们来听听来自Mancia咖啡庄园的咖啡农David Mancia的答案:“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咖啡消费者,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吃的喝的,我的家庭才得以维持生计,我的农场才得以延续。”
(The consumer, the ones that you sell my coffee to, because they’re the ones who put food on my table they’re the ones who provide for my family,the namesake of my farm. 摘自A Film About Coffee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