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全国唯一正宗的⎡阿姨奶茶⎦,一碗熬进她30年人生的甜汤

按全国门店数量为中国连锁新式茶饮品牌做排名,凭借一杯血糯米奶茶开遍各地的阿姨奶茶一定榜上有名。然而,真正的阿姨奶茶仅有一家门店——坐落上海北外滩霍山路的卞阿姨奶茶

从69号门牌,换成人行道另一侧的88弄铺面,再定址如今的41号,开张二十余年的卞阿姨奶茶供应着数十种上海人钟爱的甜汤小吃:和妈妈熬煮味道一样的绿豆汤,夏天时解渴冰凉的乌梅汁,令上海居民更亲切的奶粉口味珍珠奶茶和水果羹,还有天冷时最受欢迎的自家独创的血糯米奶茶

淌在上海人血液里的家常味道被创始人卞根琴一一熬出,见证着她从青春时光来到花甲之年,写下这座城市与奶茶的回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进入了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时期,国企干部都成了百万下岗职工中的一员。1992年,从上海崇明插队落户落户返城的卞根琴也被迫失业。

“那辰光所有人都没有工作了,”那时的她正是30岁的年纪,“面临下岗,所以也要面对现实,只能自找门路。”从小跟着妈妈下厨房的她学会了些烧菜的手艺,家里人提议摆个小摊,即使心里带着害羞,但卞根琴也为“过日子”而咬牙扛了下来,成了大家嘴里的卞阿姨。

从此之后,无论晴天或下雨都坚持出摊,窗外淅淅沥沥的时候,她就撑着伞舀汤,可要是雨下得实在太大,卞阿姨无法出门也不必出门,那些放了学的“小馋猫”会前来敲敲她家的门换一口甜羹

“就是要做出不一样,有自己的特色,”传统的绿豆汤被她升级成奶茶铺里的招牌,“我记得很清楚以前六院门口买的绿豆汤,小时候生病了才能喝一杯,加了糯米特别好吃!原来这条街上卖的都是绿豆薏米,那我就自己做绿豆糯米。”

千禧年前后,上海滑稽戏融入影视作品,一部《老娘舅和他的儿孙们》将台式的珍珠奶茶带入百姓家庭,卞阿姨时髦地把它添加进自己的菜单,同时琢磨起奶茶的做法——把自己做得最拿手的血糯米加入奶茶,精选的黑米经洗涤晾晒再蒸熟凉透才能成就这一口入嘴宛如含了水一样的感受。

加了血糯米的奶茶必须保持温热状态,不能烫口也不可做成冰凉的温度,这是卞阿姨迎接新客人时的坚持。虽然近几年新式茶饮多以鲜奶为原料,但她还是用奶粉煮制珍珠奶茶,不可以迎合市场,只做上海人觉得好喝的清奶茶茶底。

被市民全城搜寻的老刨冰也能在这里找到,记忆中盛在玻璃啤酒杯里的绿豆刨冰装进了1升容量的塑料杯,1元一杯的清奶茶被物价赶着涨到了11元,不变的是阿姨舀料的大方、从封口机里取出帮助摇匀的动作和喝前暖心的提醒。

卞阿姨奶茶曾因房东收回店铺而突然“消失”半年,2019年春节后再次出现,她与我们说:“那些小孩真额好啊,(关门那段时间都打电话来问我)‘阿姨侬在撒地方?’‘阿姨你身体还好吗?’欢喜我、来找我的人太多了。”从小跟着她喝奶茶的孩子都长大成人,“我也想他们的呀,所以我再找了个铺面做到现在。”

常年驻守店里的她几乎认识所有熟客,对他们的点单喜好也都一清二楚,远远望到走来的身影就能认出来者何人,待人走到铺前,一边确认着“还是老样子?一杯绿豆刨冰加糯米?”一边把绿豆汤倒进新杯子里。

每天下午,卞阿姨总会空出大半时间,拎起几袋奶茶就开着自己的红色摩托车出发,驶过周遭的办公楼,给自己眼看着读书再工作的“小朋友们”送去不变的儿时味道。

他们给她打个电话,或在她的微信上留言口味和时间,就能喝到新鲜且热乎的奶茶,“几个小囡都特别窝心,叫我不用上楼,他们在楼下等我。”

近三十年时间,足以让一个新生儿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人,流年里背着书包放学的男生女生纷纷成家立业,甚至还有了下一代,放不下卞阿姨手艺的他们便带着子女一同前来。“打招呼了伐?叫奶奶。阿姨两杯血糯米奶茶带走!”

另一位骑着电瓶车的婆婆来点单,说着外孙女来家吃饭的欣喜心情,再谈一份她与卞阿姨的交情:“我女儿怀孕时候就喝的她家奶茶,外孙女出生后也认准这个味道。刚刚高考放榜来家里吃饭,缠着说自己请客喝奶茶,所以就跑来买给她呀。”

这两年卞阿姨的铺子被自媒体争相报道,也吸引了不少其他省份城市的游客来尝鲜。

我们前去的两次里,遇见了从东北来的两位小姑娘,也有改签回京机票也要来喝奶茶的小情侣,以及趁着2020中国国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大会来回味的南京小伙子

由现在大火的新式茶饮往回看,奶茶行业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从前为了讨生计带着盛满奶茶和甜汤的保温桶伫立弄堂口,演变成商场里科技与人工并存的流水线,卞阿姨也在那时落下了股骨头的毛病。

“现在(做奶茶的)他们都喊累,可我倒是一点都没觉得,”她回忆曾经那个容量更大的墨绿色保温桶,盛了血糯米也变得更,还是小姑娘的她已经找到发力技巧,用肚子托住便能一人搬一桶。“但现在不来噻了,拎一铅桶的料都吃力。”

因有了固定的店面而稍显轻松,可辛苦的事儿却一点都没落下。卞阿姨奶茶每天都营业,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就是春节的那十天,其余的日子里,她每天清晨五六点就准备食材,无论是加料的血糯米、小圆子、白糯米、芋圆,还是作底的绿豆汤、奶茶、咖啡,每一项都是新鲜煮制;中午时分,刚烧开、还冒着热气的全新食材会从小厨房里运到店,添补上午生意后的材料短缺,生意好的时候一天都能卖出2000杯。

卞阿姨告诉我们,她还年轻的时候,有妈妈在家做后勤搭档,帮着给水果削皮;后来,她就在店里请了钟点工帮忙,分摊些不能省略步骤的活,现在帮忙看顾的也有家人亲戚。

“喷香,这条街这里特别香。”方才路过的老婆婆在回家路上停下来向我们夸了句,卞阿姨回她道,“个么侬么事体就可以过来闻闻味道。”

阿婆以拥有好出身的小姐自居,从小把燕窝比糖水,上了年纪查出糖尿病后什么都吃不了,只能闻味过瘾,而卞阿姨的奶茶铺就成了她常来常往必会驻足的地方。

同行的邻居提起最近再升起的提篮桥拆迁消息,门面更改了几巡的卞阿姨也被调侃“她换个地方就能再开了,又不会有影响。”谁知阿姨马上回答:“等到拆迁我也就不做了。不年轻了,不太可能找新门面重起炉灶。”

但她依然风风火火,午间添料时搭把手,顺便同路人说一嘴:“这点东西我扛(抬)不动也不要做了,爷叔侬说对不对。”下午送奶茶时戴上墨镜与头盔,精气神与派头一样都不缺;递出奶茶时高喊一声“唔要客气,再会喔!”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