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咖啡之城,做“海漂”咖啡师 

在欧洲,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而这,正是澳洲人的真实写照。作为大洋洲最璀璨的文艺大都会,澳洲的咖啡文化尤为闪光。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遍布于几座临海之城的街头巷尾:可能是晚间的市集、球赛体育馆的门口,只需信步而行,便能发现心仪的一家喝上一杯;也可能就在黄昏后的海港、阳光沙滩的尽头,只需几分钟,便能与一辆辆小巧的移动咖啡车相遇。对他们来说,咖啡不仅仅是饮品,它更像一种大众化的媒介,联结着澳洲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清晨至日落,从不同的场合到各色的人。这些对生活的讲究,练就了澳洲人对咖啡品质的追求,如果你留意每年世界咖啡师大赛半决赛赛场上,都不缺澳洲咖啡师的身影。

提及澳洲咖啡文化,不能不提墨尔本。作为意大利人远渡重洋的第一个咖啡驿站,墨尔本有着丰富的咖啡文化,以及浓厚的咖啡氛围。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座新兴的海滨小城便拥有了澳洲第一批特色咖啡馆,而今,这片被誉为“世界咖啡之都”的热土,孕育出许多优秀的咖啡品牌与专业人才,也让墨尔本这座城市更加迷人,让不少年轻咖啡师为之向往。

“海漂”咖啡师

“海漂”一词,最早用于形容去上海体验多元化生活的年轻一族。现在,它还可以形容在海外求生存,而前途飘忽不定的华人。对自我和多元文化的向往,使得他们放下来自社会各界的期望,转而选择一种漂泊动荡的生活。近几年,随着澳洲向中国推行打工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也开始踏上这片热土。

有的人离开曾经的高薪职位,选择在墨尔本成为全职咖啡师;有的人来到这座有名的咖啡之城,磨练技艺、积攒国外生活与工作的经验;他们都曾为了一杯好咖啡的诞生,而在异国他乡求学锻造,在他们眼里,咖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了自己对生活、自我的追求。本次,CTI与几位分别(曾)在澳洲工作的咖啡师聊了聊,看看他们在异国他乡,都曾收获过怎样的“海漂之旅”。

漂洋过海,只为一杯好咖啡


“如果相信,那么坚持”

Justin Lee(李易达)

澳洲PowerBrew Coffee创始人,曾担任2017年WBC世界咖啡师大赛澳洲中/南区味觉评审,WLAC世界拉花大赛澳洲中区视觉评审,于2018年创办PowerBrew Coffee品牌,现居墨尔本。

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Justin没有选择和其他同学一起走进写字楼上班,他背上行李,只身一人来到了墨尔本。对他来说,这是一座在当地朋友眼中的“世界咖啡之都”,也是存在于自己幻象中的咖啡之城。他清楚自己可以要做什么,未来将走向何处;他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如何做好一杯咖啡。不过,让Justin没有想到的是,这趟“寻咖之旅”,一走就是4年。

像所有海漂一样,找工作对他来说是个棘手事。刚开始,他投出了30多份简历,但没有得到回复。“我咖啡起步的时间挺晚的,2015年才算真正开始。那会,墨尔本的亚裔咖啡师还很少,对咖啡师的要求又非常高,就算是当地人,也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课程、训练,才能去一些精品咖啡馆任职。我一个外国人,还是亚裔,才一年的签证,也没有相关经验,怎么会有人录用我。”为了先留下来,他先后在不同的餐馆当服务员,闲下来的时候,他就跑去朋友家里,拿他们的咖啡机练手。恰逢一间酒吧招酒保,“我看到里面有一台La Marzocco 咖啡机,我一天至少有机会做上10杯。”他感觉,事情迎来了转机。

有了技术、经验,他瞄准了一家心仪已久的咖啡馆。“我当时对咖啡馆的女老板说,我虽然没有好技术,但有热忱。不过那次,她婉拒了我。”Justin回忆道。但次日开始,他又去了咖啡馆,不谈工作,点一杯咖啡,在一旁观察店里的咖啡师都怎么做咖啡和服务,然后偷偷地记下,连续一周7天,他便在咖啡馆待5天,来来回回三个月,他喝遍了咖啡馆里所有的咖啡,认识了店里所有的咖啡师,他也成为了店里第一位亚裔咖啡师。

从那之后,Justin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咖啡师之旅。对他来说,每天走访不同的咖啡馆,和不同的人交流,是他喜欢做的事;喜欢的事情同时又维持了自己的生活,他因而感觉到快乐。直到现在,他偶尔还会想起当年那位应聘他的女老板所说的话——咖啡师的技术可以被训练,但态度是一块黄金。2018年,他创立了PowerBrew Coffee,也担任过两届世界级咖啡赛事的评委,当一切成功与荣誉都来得过快时,他还是觉得,为了一杯咖啡来到墨尔本,这点从未动摇。

Q&A

1. 当在选择咖啡馆工作时,你有哪些标准?

我选择工作的咖啡馆的标准为:我是否能够在此精进我的技术,我是不是能够在这个氛围下开心工作。

2. 很多人看到您的故事可能会感叹“好羡慕这样的生活,我也想在国外当咖啡师”,对这些想去国外工作的小伙伴,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觉得选择和努力本身同等重要,除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去努力,选择努力的地点也很重要。选择喜欢的事,这样热忱才会把我们带往一个高度,选择合适的地点去坚持一件事。

3. 咖啡带给你最大的改变/收获是什么,咖啡在你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我觉得咖啡教着我体验三件事: 一是专注,唯一的原物料,无限进步的可能;二是尊重,咖啡和人一样都不完美,但我们却可能在某些人眼中完美;三是自信,很多人不相信你,但你更要相信你自己。

“原来一杯咖啡,就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

TEd SIU(萧奕霆)

2015年香港首届咖啡拉花大赛冠军,从事咖啡行业近10年,系ARTISTA PERFETTO(简称AP)的创始人之一,曾于2017年在墨尔本多家咖啡馆任职咖啡师,并在Coffee Art School Australia担任专业导师。

2017年,是TEd第一次以工作的身份踏上墨尔本,那一次出行,他是为了体验当地的生活与咖啡文化。之前,他曾获得2015年香港首届咖啡拉花大赛的冠军,也是ARTISTA PERFETTO(简称AP)的创始人之一。来到墨尔本,他一边在咖啡馆里打工,一边在Coffee Art School Australia担任咖啡导师。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数不尽的咖啡馆生长在墨尔本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上,TEd用2个星期逛了逛这座“咖啡之城”,他没有挑选那些有名的店家工作,对他来说,每家咖啡馆无论名气大小,都有各自的优点。他发现,在香港,大部分的咖啡馆会提供whole milk(全脂)、skim milk(低脂)、soy milk(豆奶),而在墨尔本,这个标准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除了以上几类,咖啡馆一般还会提供给顾客almond milk(杏仁奶), Lactose free milk(无乳糖牛奶)以及coconut milk(椰奶)。他也发现,墨尔本也存在一些专业水平不足的咖啡馆,一方面,不是专业出身的咖啡师,通常按一种图方便的标准来制作咖啡,“在这些咖啡馆里消费过的顾客,往往习惯于用这些‘标准’来要求其他咖啡师。”TEd提到,他曾碰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投诉”,好比“咖啡一定要苦的”,或者“卡布奇诺的奶泡要打出拿铁的奶泡样子”。

不过,让TEd印象最深的体验,要属在异国他乡与不同国籍咖啡师的相处。 对待咖啡的标准,一千个咖啡师心中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避免产生分歧,就要及时沟通。而在那些时刻,一杯咖啡,更像一门神奇的语言,既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减少了因文化、语言差异而导致的沟通成本。“每当遇到在咖啡概念上想法不一样的同事,我往往用最直接的方式——手法与味道,向他们解释,咖啡的味道是最能直接表示出不同的地方,而他们品尝过我的咖啡后,便能了解到原来一样的设备、豆子,只要经过不同冲煮手法制作,一杯咖啡,也能产生惊人的差异。”

对咖啡的热爱,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TEd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决定。成为AP的创始人之一,亦或前往墨尔本,体验当地咖啡馆的不同制作手法。这些选择大都因为对咖啡近乎本能的喜爱与追求,但他仍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可以做得再完美一些,就像ARTISTA PERFETTO的寓意——诠释一杯“完美”的咖啡,做一名“完美艺术家”。从事咖啡行业近10年,TEd也在积极地为那些希望前往澳洲学习的咖啡师,分享自己在澳洲时的所学所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为了那份“完美”,TEd仍在努力。

Q&A

1. 你觉得墨尔本的咖啡文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墨尔本的顾客会因为你的咖啡煮得好喝,专门跑去问你的名字,或者跟你聊天。这也是我从墨尔本体验到的咖啡氛围——尽管语言及文化不一样,一杯好喝的咖啡,就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

2. 很多人看到您的故事可能会感叹“好羡慕这样的生活,我也想在国外当咖啡师”,对这些想去国外工作的小伙伴,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觉得到墨尔本当咖啡师是非常值得的经验,会为你现在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不过,在墨尔本,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与技术,是没办法当上咖啡师的。面试就会要求你直接上手做咖啡。一方面,没人指导你怎么做,你要有非常强大的适应力及咖啡知识;另一方面,墨尔本的小店一天能卖掉至少300杯咖啡,忙的时候只有2位咖啡师,你要会区分工作的主次,保证咖啡出品的质量。

3. 咖啡带给你最大的改变/收获是什么,咖啡在你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咖啡让我认识了一群好伙伴,好朋友。没有接触咖啡,没有AP,也不会有今天的我。对我来说,咖啡既是工作,也是生活,我希望将咖啡做得更生活化一些,让咖啡成为每个人的日常。

“因为一杯咖啡,我喜欢上了墨尔本。”


Vincent Wu

旅澳咖啡师,目前任职于墨尔本的Stovetop;曾在Five Senses、Aunty Peg’s、Seven Seeds及Padre Coffee Roasters等咖啡馆学习。

对咖啡的着迷,源自2015年被一款虹吸壶所吸引,当时,他还喝到了带有莓果调性的肯尼亚咖啡,从此决定前往澳洲,丰富自己的咖啡之旅。在澳洲,尤其被称为咖啡之都的墨尔本,咖啡师来自全球各地。这也意味着,作为一名华人,他需要在不具备其他人天生的语言优势情况下,与全世界的咖啡师竞争这些机会。Vincent提到,“一般来说,在墨尔本精品咖啡馆的面试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让你直接上手工作,1至3个小时不等,简单地讲,就是看你是否能否用最短的时间,尽可能表现自己最大的魅力。”

不过,让Vincent觉得有趣的,不仅仅是澳洲人嗜咖如命的咖啡文化,更有趣的是,在这里,咖啡产业更偏向于企业化。有别于日本所讲究的职人咖啡,墨尔本倾向于系统化的的咖啡教学。在这里,Vincent受到了系统化的咖啡培训,并成为了Need a barista(只对Gun Barista提供工作的组织)的成员,对有需要临时支援的咖啡店提供帮助。曾只是将澳洲咖啡师作为职业生涯一个挑战的他,却没有想到,自己因为一杯咖啡,决定留在墨尔本。

墨尔本人对咖啡的热情与执着令Vincent钦佩。他们因咖啡而与咖啡师产生的联系,虽然只是占生活1/3的工作,过程却更像是和好朋友见面聊天,一杯咖啡,给双方带去了能量。所以,一旦空闲下来,他也会为自己做一杯手冲,作为对自己完成某个阶段的嘉奖。“我时刻都很享受拥有咖啡的人生,它让我很快乐。”Vincent回答。

Q&A

1. 对于想去国外工作的年轻咖啡师们,你有什么建议吗?

了解你想去的国家的咖啡市场,及文化。找到有经验的友人向你描述,并提前做好准备。不过要记住一点是,生活大部分时候,收获与付出是成正比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

 

2. 当初选择在澳洲做咖啡师的初衷是什么?是什么让你坚持了这么久?

原本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拥有语言技能,何不出去走走?现在反而爱上了墨尔本,觉得与客人的牵绊,是使我坚持至今的最大原因。

咖啡馆里的“间隔年”,年轻人的新活法

间隔年(Gap Year),有出国经验的人大概不会陌生。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在步入社会之前,或是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做一次长期旅行,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愈加紧凑的生活节奏与有限的社会资源,选择停下,换取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也许是对自我世界最好的重构,而走一趟“间隔年”,正在慢慢地成为多数年轻人人生规划中的一步。

随着澳洲向中国推行打工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以下简称WHV),年轻人的“间隔年”,往往与咖啡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集大成者,咖啡馆里的“间隔年”,往往是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途径,也因此成为了许多年轻人间隔年的新活法。这次,我们也与几位通过WHV前往澳洲的年轻人聊了聊,看看咖啡为他们生活都曾带来哪些质变。

Monster

本科翻译,研究生从事建筑工程,16年毕业时申请了WHV,目前在墨尔本当地咖啡馆任职咖啡师。

杜杀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业余摄影师,16年辞职前往澳洲开始间隔年,在墨尔本的咖啡馆担任过咖啡师。
Rachel2017年接触咖啡,18年来到墨尔本,曾在达尔文的咖啡馆工作,现就职于墨尔本的咖啡馆。

陈潇

从2017年前往墨尔本至今,目前在墨尔本任全职咖啡师。

1. 咖啡给你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Rachel:对我最大的改变可能在于,现在的我,不会完全否定我认为接受不了的东西,会尝试去接触,找寻它的魅力。

陈潇:给了我一份理想的工作。每天做咖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萃取espresso、打好奶泡,再拉一个自己喜欢的拉花。我很享受现在这样的过程,像是画一幅画,打稿再上色。

Monster: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吧。不管是从“from bean to cup”,还是如何定义、制作一杯好咖啡,在没有成为一名职业咖啡师之前,我不知道一杯咖啡里竟有这么多学问。

2.在墨尔本咖啡馆工作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趣事吗?

Monster:在墨尔本,顾客与咖啡师之间的默契度非常有意思。有些客人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来喝咖啡,我记得有一位90岁的老奶奶,每次都是一个人来喝咖啡,老人家精神很好特别健谈,经常同我们聊天。

杜杀:墨尔本的咖啡氛围特别好。有一次,我在一场摩托车赛的现场做咖啡,因为忙,一杯咖啡至少要等半小时,但客人们很耐心地在一旁等,还会和旁人开心地谈天说地,我也被他们感染了,虽然那天非常累,做了不下2000杯咖啡,但就觉得很快乐。

3.有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Rachel:刚开始,语言障碍是一座大山。澳式口语、语速太快、太多俚语,搞得我一度不敢开口,现在感觉自己在慢慢地进步,每次都对自己说要胆子大一点。

杜杀: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墨尔本大部分咖啡馆更换菜单比较快,包括食材、酱料等等,有太多的陌生单词需要记。

Monster:咖啡师对于我来说,其实是离开舒适圈、克服社交恐惧的过程。在以前,我无法想象自己要在几分钟内与一个陌生人说很多话,要让客人留下好印象,感受到你热情的服务。

4.当初选择在澳洲做咖啡师的初衷是什么,又是什么让你坚持了这么久呢?

陈潇:喜欢就去体验,过程中肯定会有困难,试着分阶段来完成,每天完成一点点。坚持从来就是一件难事,但要是足够喜欢,我觉得就可以坚持下去。

杜杀:最开始真的只是觉得好玩,后来就全然地享受那个环境里的一切。虽然有时候也会很累,但客人基本都很友善,彼此以朋友的方式相处,见面的时候互相询问近况,分享有趣的事情,这些都是我坚持在咖啡馆的原因。

从他们的分享中,不难看出,在墨尔本,要想成为一名咖啡师,是对一定程度咖啡知识与技术的考验,也是对个人沟通、适应力等综合实力的考量。当然,如果你身在澳洲,但不在墨尔本,只要你有进入咖啡行业的计划,相信以下建议也会对你有所帮助:

1.合理利用国外的学习资源 咖啡知识与技法还是最重要的,学习可以让你在选择国外咖啡馆工作时,拥有更多的主动权。①  从Instagram上学习拉花:这种方式进步快,同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灵感;②  Barista Hustle:由2012年世界咖啡冲煮冠军Matt Perger创办的B.H.,可以辅佐增进咖啡专业知识。(像PerfectDailyGrind、Five Senses、Lamarzocco等网站也可多浏览);③ 与当地咖啡师多交流,积极参加一些国外大型咖啡类比赛。

2. 正确投递简历 在本地工作网站SEEK、Careerone、Gumtree,或是Facebook,可以找到很多招聘咖啡师的信息,如果看到条件合适的工作,只要详情里没有写明“只接收短信”的话,可以直接打电话,这样能够快速地得到答复,约到面试。

3. 经验是最好的敲门砖 不管什么类型的工作,经验都很重要。如果没有一年半载的经验,你的履历可能会石沉大海,另外面试时,咖啡学校的证明反而次要,上机做杯咖啡往往更直观地反应你的综合实力。

4. 语言,你的加分项 咖啡师是一个需要交流的工作,很多咖啡师更要兼顾点单和收银的任务。而咖啡馆作为不同文化交汇的场所,语言优势可以让你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


INSTAGRAM